8月26日 李思瑩/高雄報導
  

IMG_2649.JPG

圖、嘉義市嘉北國小教師 黃湘玲 演講照片

   社團法人臺灣來去華語協會日前(25)舉辦「發現‧跨國移民之美」講座,由蔡淑媖、黃湘玲、許羚琬、與林碧茹4位講師帶來精采的活動。協會理事長鍾鎮城邀集了6個非營利組織及繪本咖啡館協力參與,他說:臺灣來去華語協會就是一個資源整合平臺。新北市書香協會理事長蔡淑媖以繪本導引新移民發現親子共讀之美,嘉義市嘉北國小教師黃湘玲與高雄美國學校華語教師許羚琬各自分享新住民媽媽在學習華語的過程中,所交織出的動人故事。

   「我氣我自己無法教孩子寫功課……」曾經有位新住民媽媽在黃湘玲的班級裡沮喪難過地表示。原來,她把孩子送到安親班,認為安親班應該幫她檢查女兒的作業,而非本末倒置上了其他課程,且把學校作業檢查的責任推回給家長。另一方面,學校老師告訴她,近日女兒作業上出現過多的錯別字;一位新住民母親夾雜在學校與安親班兩個強權環境之間,她只能無奈地向黃湘玲老師傾訴她的無奈:「我把孩子送到安親班就是希望妳把我教好,因為我這個外籍的媽媽看不懂啊……」。

   黃湘玲表示:「無論是臺灣父母與移民媽媽,他們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與環境,不同的是,跨國移民家庭在親子照顧上,還必須克服語言溝通的障礙,所以她們更加努力參與各式各樣的華語班,甚至對學習有了更高的期待。」

   令許羚琬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叫美佑的印尼籍學生。每次上課她總是頂著一頭剛洗好沒吹乾的頭髮,匆匆忙忙的跑進教室,因為工作忙碌又要照顧家庭的關係,她常常都沒時間複習功課,但卻總是保持高出席率。某次課後,美佑告訴許羚琬:「白天上班好累,雖然上課也很累,但我還是想來上課。」「如果再選擇一次,我會選擇不要結婚。」「為自己活就好了,努力工作賺錢,還有讀書上課就好。」身為一位移民華語教師,許羚琬表示:「那一刻令我深切感受到,我的課堂原來不只具備基本學習的功能,還能促發學生的自我意識。

   當跨國家庭在臺灣愈形普遍之際,許多人對新住民仍有強烈的刻板印象:「新住民生的孩子容易患有唇額裂或認知遲緩」,為了打破這個迷思,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南部分會主任林碧茹指出:「統計資料顯示新住民家庭所生的孩子,罹患唇額裂人數與臺灣家庭相較下,並無差異。」不同的是,大部分的新移民家庭往往會遭遇更多的危險因子,包括經濟弱勢、家庭功能不足、觀念、保守與語言隔閡。

   林碧茹說:「幾年前曾經遇到一位印尼籍媽媽,生下一名多重障礙的孩子,除了額裂,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雖然婆家經濟富裕,但因為觀念保守,不願意花費醫療費用來治療孩子,導致這位媽媽對小孩的醫療復健也變得消極!」林碧茹強調,一般人在面對顱顏患童時,不論對象是跨國家庭或本國家庭,都應該以尊重而非同情的態度來應對。


文章連結:

YAHOO!奇摩 新聞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新移民 華語 家庭
    全站熱搜

    ATL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